阿德勒的心理哲学: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

前言

最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于是又读了这本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有别于现代的心理科学,更多的关注在个人的生活哲学上,主要是通过故事的方式介绍了阿德勒的哲学思想。那么,阿德勒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些什么呢?下文将慢慢道来。

 

正文

现代人不幸福的原因

阿德勒认为,造成我们不幸福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

  • 缺乏自信,对自己的缺陷自卑
  • 过于在意他人的目光
  • 无法真心祝别人幸福

 

原因论VS目的论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的现在的行为并不是由人的过去所决定的(原因论)。人的行为是由他现在的目的所决定的(目的论)。他否定了佛洛依德的心理创伤论。佛洛依德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而阿德勒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

阿德勒认为我们的行为既不受过去支配,也不受感情支配。因为现在的感情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

改变的第一步是理解,理解目的并不只是想要单纯的变成什么样,而是要找到改变这个背后的真实目的。改变可改变的,接受不可改变的。

我们的不幸都是自己选择的,因为导致我们现在不幸的原因都是过去所做出的选择。那么过去的我们为什么要选择“不幸”呢?因为那个时候的“不幸”选择对过去的我们来说是比较舒适的。然后因为改变会让我们感到不舒适,因为改变会让我们面对未知。所以我们选择呆的舒适区导致了我们的不幸。

那么如何走去自己的舒适区呢?我们就要从现在做起,鼓起勇气,一点点的做出行动去探寻未知。你的未来是怎么样的取决于你当下的选择!

 

自卑

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有一部分来自于自卑。自卑来源于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的心态(主观的臆造)。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越性(希望进步/追求理想状态)的需求,但当目标没有达到时,自卑感就产生了。自卑就导致了眼光就只放在自己的缺点上而没有放在优点上。而你的缺点来自于哪里呢?你的缺点来源于你的苦恼,你的苦恼来源于你不能成为想象中的自己。

 

为什么不能成为想象中的自己,而是保持现状呢?

第一是前面说的,不用去探寻未知,你保持这个缺点,你就可以逃避一些你害怕的事情,不用去面对它们。

第二、不去探寻未知,你就可以把自己的缺点当作借口,来面对自己不理想的人生。比如:我就是太腼腆了,我要不是腼腆,就追到那个妹子了。所以,缺点有时候只是为自己的失败找的一个借口而已。有的时候,这个借口还来自于外部,比如:我没钱只是运气不好,我要是运气好一点,早就发财了。运气这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就被解释为自己失败的借口了。

第三、我们很害怕自己因为有这些缺点被他人讨厌、否定、拒绝,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所以为了不受伤,我们就不与他人进行社交了。所以我们就可以找借口说:如果没有这个缺点我也能成为很讨人喜欢的人。

 

怎样才可以克服自己的自卑呢?

首先,我们要接受现在的自己是不完美的。

第二,我们要接受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的受伤,也会伤害别人。人的烦恼的来源都是人际关系,因为人际关系带来了比较。我们没必要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而是要和“理想的自己”比较。因为把自己和别人比较会不知不觉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而是要把能够真心祝福别人的幸福,把别人当成伙伴。

第三、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改变主观解释。把一件事情看做优点还是缺点,全凭自己解释。

第四、纠结缺点的这种自卑感,其实也代表我们追求进步的心态。不要因为自己的缺点垂头丧气,而是要把自卑感当成一种鞭策自己的动力,让自己去前进。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如果是这样的自卑感,那就没有任何问题。当然,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第五、不要让自卑感演化为了自卑情结。因为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把不想去做某件事变成了不能去做某件事。

第六、不要让自卑感演化成为了权势张扬,也不要因为自卑感而去夸耀不幸。

 

 

人际关系

沟通中需要注意的点

  1. 避免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陷入“权力之争”。面对他人的攻击要用沉默去回应。无论认为自己多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因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了自己是正确的,就陷入了权力之争。
  2. 要明白愤怒只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不使用发怒也可以沟通以及取得他人的认同。
  3. 要明白承认错误、赔礼道歉并不代表失败

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

阿德勒认为,很多心理问题的原因都来自于“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阿德勒认为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因为人的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

 

人际关系课题

阿德勒把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类,又统称为“人生课题”。

阿德勒认为讨厌一个人是因为先讨厌他,然后才找出了他身上的缺点,并不是反过来的。这个是为了逃避和他之间的人际关系。

阿德勒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因为人的认可欲求来自于奖罚教育。我们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的期待而活着。要学会把自己的课题和她人的课题分离开。同时也要拒绝回报思想。人际关系不是要讨好别人,而是要改变自己对他人的方式,改变自己对他的相处方式是你的课题,对方是否接受是他的课题。阿德勒不赞同干涉别人的课题,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

阿德勒既不赞同批评也不赞同表扬,因为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但是不带上下级关系或操纵目的的不一样)。他赞同的是横向关系(虽不同但平等)而不是纵向关系

 

性格

阿德勒认为,性格或者说生活方式不是天生的,而是自我选择的结果。一般性格在10岁左右确定,但还是可以在后天进行改变,不过需要很大的勇气。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自己的性格或者说生活方式呢:阿德勒说,我们首先要下定决心摈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然后活在当下,努力为自己的目标去奋斗。

 

 

 

阿德勒眼中的人生目标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

①自立。

②与社会和谐共处。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共同体感觉

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是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的意思是不以自己为中心,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共同体的感受是:“我对别人有用”。

阿德勒认为建立共同体感觉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来改变对“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接受自己不可改变的。

他者信赖无条件的信赖重要的人,因为怀疑会导致无法建立深厚关系。

他者贡献: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在视他人为“敌人”的状态下所作出的贡献也许是伪善的。但是,如果他人是“伙伴”,所有的贡献也就不会是伪善了。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幸福

阿德勒认为“幸福即贡献感”。而贡献感来自于被他人认可。但我们不必要被他人认可,我们只要在能够感觉到“我对别人有用”的时候就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只要有“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就可以。

阿德勒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