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什么?读《这才是心理学》有感

前言

最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看大家都推荐基思·斯坦诺维奇的《这才是心理学》,于是看了一下最新的11版,同时分享下在里面学到的东西。

 

概述

这本书告诉我们,现代的心理学到底是什么。同时通过可证伪性、可操作性、实验控制、概率性预测以及经过同行评审的公共知识、建立在聚合性和共识之上的科学知识来介绍了当下的心理学,其中重点介绍了批判性思维。

 

正文

零、心理学是什么?

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行为和想法,通过研究心理学我们可以更了解人类的行为的原因,甚至可以预测及控制他人的行为。它是一门科学并遵循科学的标准(研究的必须是实证可解决的问题、方法上要遵循系统的实证主义、研究结论要能够被重复验证,并能经过同行评审获得认可)。它的特征是基于数据的科学的行为研究

心理学不是什么

  • 心理学不是什么都研究的。它的研究对象必须符合“可检验”这一标准,超出一切可能的经验之上的问题不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内。
  • 心理学不仅仅是精神分析和心理咨询

那么,心理学和普通人的有哪些区别呢?

  1. 心理学家采用的是批判性思维。他们相信科学方法,对我们常识、经验、直觉去怀疑、挑战和批评,也就是证伪。他们不相信有绝对的真理,只相信有相对正确的答案。他们不相信个案,而是相信大样本下的科学研究发现。
  2. 心理学家拥有概率性思维习惯。心理学家更容易相信,任何人类的行为都是概率性的表现。

还有就是,心理学和普通人之间的障碍在哪里呢?

  • 很多人期待学心理学能立马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但大多数心理学研究的是群体的行为规律,这些规律也有着概率以及针对特定的现象。不是万能药,难免会让人失望。
  • 心理学术语产生了障碍。大家觉得心理学就应该通俗,而不是有那么多科学术语,尤其是很多心理学术语和大众的普通用词一样,但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 心理学的许多基础研究与大众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很多基础研究探讨的是最基本的生理、行为机制,与实用还有距离。
  • 学院派的心理学家太注重基础研究,却忽略了实用。
  • 科学心理学没有伪心理学那么容易娱乐大众。
  • 心理学即便是简单地描述人类行为的某些事实,也经常会冒犯人。例如,仅仅报道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更有可能经历贫困和出现行为问题这一简单事实,就足以冒犯一些人。
  • 一些批评者否认心理学所发现的行为定律有用,而另一些批评者则害怕这些定律被滥用

 

 

一、什么是可证伪性?

简单解释一下可证伪性是什么意思?它的意思就是:某个理论可以通过某种方式的检验被证明是错误的。

那么可证伪性有哪些标准呢?

  • 理论做出的预测必须是具体的(因为越具体,可证伪它的方式就越多)
  • 言之凿凿的理论并不一定为真(一个假设被确信为真的程度,与该假设是否为真无关

科学理论

可证伪性和理论相关,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中的理论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理论的定义又是不一样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说,理论上是这样的,意思是实际上可能不是这样。

但是科学中所讨论的理论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证实了,没有做出太多与现有数据相矛盾的预测。它们并非纯粹的猜想和直觉。

并且科学中的理论是一组相互联系的概念,它能对一组数据做出解释,并对未来实验的结果做出预测。这种理论的理论结构与大量的观察结果相一致。

弗洛伊德

现代很多人把弗洛伊德和心理学划上等号,但这是不正确的。弗洛依德的理论没有可证伪性,大多数属于事后诸葛亮。现代心理学只有很小一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并且他的理论还经常受到批判。

个人层面上的可证伪性

当我们的信念与世界中的证据相冲突时,我们最好是调整信念,而不是否认证据坚持有问题的想法。因为无法被证实或证伪的想法是没有价值的。

 

二、操作主义

心理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是操作主义,它意味着科学理论的概念必须以某种方式建立在可观察事件的基础之上,或与之相关联,而这些可观察事件是可以被测量的。操作性定义将概念从特定个体的感觉和直觉中分离出来,并允许任何能够实施可测量操作的人对其进行检验。

科学中的概念是由一组操作定义的,而不是由单个行为事件或任务定义的。几个略有不同的任务和行为事件被用来聚合于一个概念上。

操作性定义促使我们认真地、实证性地思考(根据对真实世界的观察)我们希望如何定义一个概念,寻求一个好的操作性定义会迫使你认真考虑所有方面。

心理学术语必须有直接或间接的操作性定义,才能成为科学理论中有用的解释性构念。但这会产生预设偏见问题,因为心理学中的许多专业概念都是用日常语言中的词汇命名的,这是误解产生的最大根源之一。当心理学家和外行人用同一词语来表达不同含义时,他们常常误解对方。

 

信度和效度

在科学中,一个概念的操作化涉及测量,即通过某种规则,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某次观察结果,而这个数字应具有的“正确”属性就是信度和效度。在科学中,一个概念的操作性定义必须同时具备信度和效度才会有用。

信度指的是指测量工具的一致性。它检查你用此工具对同一概念进行多次测评,是否能够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假如每次的结果都是一致的,就证明这个测量工具具有信度。

效度是指一个测量工具(操作性定义)是否测量了它本应测量的内容。比如尺子是用来测长度的工具,它用来测距离是有效的,用来测重量就是无效的了。

 

直接和间接的操作性定义

间接操作性定义:它并不是由操作来直接定义的。相反,它与其他一些各自具有操作性定义的概念联系在一起。

概念与可观测的操作之间的联系,在直接或间接的程度上有很大差异。现在很少有科学概念几乎完全是通过真实世界中可观测的操作来定义的。大部分概念的定义采用更为间接的方式。

随着科学概念的演进,一个科学概念常常与几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交织在一起,并且获得不同的操作性定义。所以心理学中的许多重要理论构念有不止一种操作化和概念化的方式。

 

 

避免误区:心理学并不是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宣称,所以问题都有一个终极的答案,可以解释所有。但心理学并不是本质主义。

因为心理学家认为关于“终极”的问题是无法回答的,本质主义会让我们陷入无休止的文字游戏之中。所以心理学家不宣称他们可以提供完美的知识,因为科学的独特优势不在于它是一个不会犯错的过程,而是它是不断在进步的。完美或绝对知识的说法往往会扼杀对知识的探索,这样就无法进步了。

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公众要求心理学去回答本质主义问题。

 

三、实验控制

为什么个案研究不靠谱?

在心理学中,个案研究和见证不能作为评估心理学理论和治疗的证据。那么为什么呢?我们先来说说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对单个个体或极少数个体进行的深入细致的调查。从个案研究或临床经验中获得的见解,在某些问题的早期研究阶段比较有用,因为它们可以提示哪些变量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但由于个案研究在某个特定理论的检验中不能作为证实或证伪的证据,所以它在科学研究的后期阶段不再有效。

 

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的存在也是个案研究不靠谱的一项证据。那么,什么是安慰剂效应呢?

安慰剂效应指的是仅仅暗示正在接受某种治疗,就足以使许多人感觉病情好转了。

同时人们很容易相信个案研究,它们很容易理解。对它们进行批判性思考需要付出努力,而许多人不愿意做出认知上的努力。

 

鲜活性问题

同时,鲜活性问题也会让我们被个案研究误导。什么是鲜活性效应呢?

鲜活性效应指的是:当面临问题解决或决策情境时,人们会从记忆中提取与当前情境有关的信息。人们倾向于利用更容易获得的、能够用来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的信息。强烈影响可获得性的一个因素,就是信息的鲜活性。

举个例子,为什么现在我们走在大街上,铺天盖地都是广告呢?这就是利用了鲜活性效应,让我们想购物时,脑子里最先跳出来的是广告里的商品。

鲜活性为什么如此有说服力?

因为我们天生的设定是在处理一个问题时使用最不费力的心理加工过程,属于1型加工。而理解科学证据需要更复杂的战略思维和逻辑思维,这是人类较晚才发展出的文化成就,需要缓慢而耗费精力的2型加工

如何避免被鲜活性问题误导?

对于每个主张,我们都能问这样一个问题:它是在证据上基于鲜活的见证呢?还是在表述方式上基于鲜活的见证呢?

下面是常见的4种情况:

  • 一项主张基于鲜活的见证,同时依靠鲜活的见证来传达;
  • 一项主张基于鲜活的见证,同时不依靠鲜活的见证来传达;
  • 一项主张基于证据而非鲜活的见证,同时依靠鲜活的见证来传达;
  • 一项主张基于证据而非鲜活的见证,同时不依靠鲜活的见证来传达。

如果主张是基于证据的,那无论表达方式是不是基于鲜活的见证,我们都可以相信这个主张。

 

总结下,个案研究的宣传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因为当人们把时间(和金钱)花费在伪科学上时,他们一无所获,而且还浪费了本可以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面的时间。

 

相关和因果

讲到实验控制就免不了讲到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首先需要讲到的一点是:变量存在相关关系并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而相关关系的产生,可能是因为这两个变量都与某个甚至尚未被测量的第三变量相关。

第三变量:导致另外两个变量之间产生误导性关联的是第三变量。

除了第三变量问题,方向性问题也常常让我们产生误解。

方向性问题:当变量A和变量B之间存在相关时,在立即断定这种相关是由于A的变化引起B的变化之前,我们必须清楚因果关系的方向可能是相反的,即从B到A。

同时,误导我们的还有选择偏差。

自我选择偏差:指的是人们自己选择进入一个特定的群体,而不是被随机分配的情况。相关的产生是因为具有特定行为或生物特征的人选择了特定类型的环境,而不是环境导致人们出现那些行为或生物特征。

 

实验控制

科学思维是建立在比较控制操纵的理念之上的。通过比较在不同(但有控制的)条件下得到的结果,可以排除一些解释,并证实另一些解释。这就是实验控制。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的基本目标是分离变量。当成功分离出一个变量之后,实验的结果就能排除许多之前作为解释而提出的其他理论。

最佳的实验设计是科学家能够操纵感兴趣的变量,并对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无关变量进行控制

那么在实验中,如何排除不正确的理论呢?有以下两种方法:

  1. 直接对实验情境进行控制:我们可以操纵被认为是原因的变量,然后在保持其他所有相关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观察是否会有不同的结果。其中被操纵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假定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2. 在可以比较各种可能解释的自然情境下进行观察

 

实验设计和自然情况不一样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设置一些非自然发生的条件,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决定事件发生的许多内在相关变量区分开来。

在实验设计中,我们不一定要随机取样,但一定要随机分配。

 

随机分配

随机分配也是科学实验中很重要的工具之一。随机分配是一种将被试分配到实验组(接受实验组)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的被试组)的方法,这样实验中的每个被试被分配到其中一组的概率相同。在随机分配中被试不能决定自己进入哪种实验条件,而是被随机分配到某一个实验组。

操纵变量与随机分配相结合时,科学家就能够排除那些归因于被试本身特征的解释。它可以确保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在所有变量上基本一致,随着样本量的增加,随机分配可以抵消一些偶然因素,样本越多效果越好。

使用随机分配有如下好处:

  1. 在任何一个实验中,样本量越大,随机分配越能确保两组在所有无关变量上相匹配。
  2. 即使在匹配不那么完美的实验中,由于随机分配不会产生系统误差,只要研究可以被重复,我们仍然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创设特殊的实验条件:因为在自然环境中很少遇到我们所要求的环境,所以我们需要创造特殊的实验条件。科学实验就是要打破世界上的自然关联,从而将单一变量的影响分离出来

不要过于相信直觉:不要因为听到描述就马上给出解释,因为可能有其他原因。就想物理学一样,人们对物体运动的观念经常与运动物体的实际表现大相径庭。在心理学中,直觉行为理论的诸多不足之处说明了为什么我们需要有控制的心理学实验。

 

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它的目的是把研究结果与生活中的某个特定情境直接联系起来。

理论研究:以理论检验为主要目的的研究通常被称为基础研究。大多数心理学(其他学科也是如此)研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直接应用,而是为了发展理论,大多数研究的结果只是通过对理论的修正而间接地得到应用。

 

四、聚合性证据

科学进步有两种模式:突破模式渐进整合模式。心理科学的进步是依靠渐进整合模式。

而科学又有两种原则:关联性原则聚合性证据原则

科学中的概念变化遵从关联性原则,它指的是: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必须与先前已确立的实证事实建立关联。新的科学理论不仅要解释新的事实,还要兼容旧的事实。从这个原则上我们可以发现科学是一项累积性的工作。

另一项原则是聚合性证据原则。我们可以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解释它。

科学实验中,每个实验都有助于纠正其他实验在设计方面的偏差,当大量实验的证据指向类似的方向时,实验证据就有了聚合性。聚合性证据原则要求我们将结论建立在大量略有差异的实验所得的数据之上。这个原则让我们能够得出更强的结论。

理论检验中,当一系列实验一致支持某个理论,同时又共同地排除那些最重要的竞争理论时,研究就具有高度的聚合性。

聚合性研究的类型有很多,例如:

  • 流行病学研究通常是相关研究,变量之间存在虚假相关的可能性很高。
  • 实验室研究虽然能被高度控制,但实验对象往往是动物而不是人类。
  • 在医院进行的临床试验虽然是在真正的治疗环境中使用人类受试者,但仍有很多控制上的问题。

尽管每一类研究都有问题,但是当不同方法所得的数据具有很强的聚合性时,医学研究者们就能够得出强有力的结论。这意味着,心理学的各个研究领域都应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因为不同类型的研究技术各有优劣,所以在得出特定结论所用的方法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是比较理想的。

 

科学共识

科学共识指的是证据在科学文献本身中的聚合性

对某个特定问题的研究,通常是从相对较弱的方法发展到可以做出较强结论的方法。这个递进的顺序是,从个案研究到相关研究,再到操纵变量的实验研究。

在评估心理学的实证证据时,心中要想的是科学共识,而不是重大突破;是渐进整合,而不是大飞跃。

 

五、概率推理

多重原因

人的行为是由多重原因决定的:任何一个特定行为都不是由一个而是由许多不同的变量引起的(变量A和行为B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的结论,并不意味着变量A就是引起行为B的唯一因素)。

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多重原因呢?

  1. 它提醒我们不要过度解释单一的因果关系。这个世界是复杂的,影响行为的因素也相当繁杂。
  2. 说某个变量只是影响某一特定行为的众多因素之一,并且只能解释这一行为的一小部分,并不是说这个变量无足轻重。因为这一关系可能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或具有应用价值

而这些原因在一起也并不是单独对结果产生影响的。它们之间会交互的起作用。影响行为的一个因素,会因为另一个因素的存在与否,而产生不同的效果。许多潜在的风险因素本身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只有当它们与其他风险因素结合在一起时才会。而交互作用的概念增加了我们对某一现象的理解的复杂性

  1. 一个结果可能有多重原因
  2. 这些多重原因之间结合的方式可能不止简单的相加

这些因素根据影响程度的大小分为强影响的形式和弱影响的形式。

  • 最强形式:一个自变量是影响因变量的必要充分条件。“必要”是指一个变量必须出现,效应才会产生。“充分”是指该变量本身就足以产生效应。
  • 较弱形式
    • 一个原因变量可能是必要的(因变量表现出效应时,该变量必须存在),但并非充分的(它要依赖于其他变量的存在才能产生效应)
    • 可能既不是充分的也不是必要的——它的存在只是增加了效应的总体统计概率。

在情绪的影响下,人们往往会忘掉多重原因这一原则。各方很容易拥护自己一方的原因(一个或多个原因),而否定对方意识形态所支持的原因。

 

概率预测

因为多重原因的影响,导致很多预测难以出现百分之百准确,而是通过概率的形式去进行预测的。

虽然概率预测表示的只是有较大的可能性,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必然如此。但概率预测确实是真实的预测(因为概率预测是用数字来表示的,因此是抽象的,这让人们有时很难将其看作是真实的)。

在心理学中,心理科学揭示的几乎所有事实和关系都是用概率来表述的。

个案与概率

个案真的能打倒概率吗?

每当一个个案被用来证明概率趋势无效时,很多人都点头表示赞同,这反映出他们没有正确理解统计规律的本质。如果人们认为一个特例就可以让一个规律失效,他们一定认为这个规律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而且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具体的单个事件的信息,往往会压倒较为抽象的概率信息。

但这是错误的,概率预测往往比个案分析的中的单独分析更为正确。一些临床心理从业者声称他们可以超越群体预测,对特定个体的结果做出百分之百准确的预测。但临床预测是无效的。

样本的大小

当其他因素相同时,根据较大的样本总是能够更精确地估计出总体的真正数值。较小的样本总是会产生更多的极端值

现在很多人难以意识到自己看到的是一个样本,而不是总体。未能意识到这一点,会使他们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即某一样本的测量结果会受到取样误差的影响。

赌徒谬误

人们倾向于将过去的事件和未来的事件联系起来,而实际上两者是独立的。

 

总结一下,概率分析其实是属于统计学的一块。但要充分理解心理学,统计学这个专业领域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偶然性和随机性

说到预测,其中也存在不少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偶然性和随机性阻碍了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当我们说一件事是出于偶然时,并不一定表示它是不确定的,只是说它目前是无法确定的。

 

相关错觉

世界上的许多事件不能完全以系统性的因素来解释,至少现在还不能。然而,当一个特定的现象没有现成的系统性解释时,我们喜欢寻求结构的头脑不会因此停止运作,它会将无意义的理论强加在原本随机的数据上相关错觉指的是人们有解释偶然事件的倾向

试图去解释偶然事件的倾向,可能源于一种我们想要相信自己可以控制这些事件的深切渴望。我们常常产生控制错觉,即我们倾向于相信个人能力可以影响偶然事件的结果

偶然性和心理学:受过正规训练的心理学家承认他们的理论只能解释人类行为变化的一部分而非全部。他们会坦然面对偶然因素。

巧合:许多人认为巧合需要特别的解释,他们不理解的是,即使只有偶然因素起作用,巧合是必定会发生的。巧合并不需要特别的解释。概率定律确保了随着事件发生次数的增加,一些罕见匹配出现的概率会变得非常高。如果你等得够久,几乎任何你能想到的罕见匹配都一定会发生。发生在我们个人生活中的罕见匹配往往对我们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我们尤其不愿将其归因为偶然。

 

为了减少错误就必须接受错误

承认我们的预测达不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度,实际上反而有助于我们提高整体预测的准确。

 

六、作者吐槽为什么心理学不受待见

  1. 心理学真正有价值的著作却往往被摆放在书店的科学或生物学类的书架上。心理学书架上充斥着伪科学,自助式读本,老旧过时的心理学著作。
  2. 当跨学科问题的研究成果发表时,心理学家的贡献往往会被归功于其他学科。
  3. 大多数研究型心理学家很少向公众传播心理学知识,这是因为试图把真正的心理学传播给公众的正规心理学家,往往得不到什么回报。
  4. 心理学这门学科在意识形态上的同质化。他们基本上是自由派。
  5. 许多对科学心理学的抵制都可以归因为“利益冲突”。许多伪科学已经发展成价值数百万美元的产业。

 

我们应如何识别伪科学:

  • 伪科学总是提出一个似是而非的假设,使得主张免于被证伪
  • 强调支持其主张的证据而忽略反驳其主张的证据
  • 总是将提供证据的任务强加给怀疑者而非支持者
  • 过度依赖逸事和见证叙述来证实其主张
  • 逃避同行评审所提供的审查
  • 并非建立在已有的科学知识之上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