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追寻生命的意义

前言

每到年底,做了年计划和回顾,总会对自己当初订立的那些目标产生怀疑。我真的想去做吗?这些目标对我来说真的有这么重要吗?而我现在朝九晚五的工作真的那么重要吗?工作仅仅是为了赚钱吗?如果所有人最终都要迎接死亡,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为了什么?努力还有什么必要吗?

怀着以上的这些疑问,我打开了这本《追寻生命的意义》,希望能从书中找到答案。果不其然,我要的东西就在书的里面。

 

内容简介

 

首先介绍下作者,作者维克多·弗兰克是是一位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维也纳第三代心理治疗学派 – 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Existential Psychoanalysis)的创办人。

然后简单的介绍下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介绍了作者作为精神科医生被纳粹关进集中营,然后在营内九死一生,最后死里逃生的故事。第二部分介绍了作者创造的意义疗法,并讲述了意义疗法的作用,优势以及分享了一些案例。作者希望通过他的经历和他的意义疗法,我们最终能够明白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重点摘要

下面是我整理的书中的一些要点。

在集中营的经历中,他提到了集中营中的俘虏从初到营的震惊(只留下一小部分的青壮年,其它的妇女儿童都送到毒气室杀死了。),到入营后的冷漠麻木(唯一的念头只有活下去,乃至对身旁的尸体都麻木了),到最后出营后的慢慢恢复,对作恶无所谓的态度(不敢相信,感觉还是梦/觉得自己被虐待的这么苦,就可以做一些坏事了)

 

然后他着重讲述了集中营中的苦难,以及他对苦难的理解。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苦难重重,但是每一种苦痛,如病痛、死亡、离别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这些痛苦的背后都有着它特殊的含义。你只有找到了困难背后的意义,你才能经由苦难而成长。而如何去面对苦难呢?他提出了以下几个方法:

  1. 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则任何苦难都难以打倒你。(作者提到他在集中营内想自杀的时候,想到需要完成自己精神分析的手稿,所以他为了完成手稿并出版而强忍痛苦)
  2. 借助内心爱的力量去面对苦难(作者提到他极度痛苦的时候,就想到他深爱的妻子,想到妻子的精神与他同在,瞬间整个人就好似从地狱置身于天堂)
  3. 借助幽默自嘲的力量去面对苦难(作者在集中营中的日子,除了痛苦就还是痛苦,于是他发明了一个娱乐活动,就是每天和狱友编一个笑话,用来自嘲。比如离开集中营后还想着要报到之类的)

 

那么,痛苦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他是这样说的:

我们承担痛苦的经历无法抹去,它代表了一种成就,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光辉,这种成就恰恰使得生命充满意义。

 

那么面对痛苦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选择逃避呢?

因为逃避痛苦意味着沉溺与过去,不愿意面对现实,觉得世界上的事情都没有任何意义。这势必就会让人忽略现实中存在的机会
而这个机会能让我们超越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成长。
再加上逃避的次数多了,不免就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信心,慢慢的人就会丧失生活的斗志,变得消沉。顺带一句,据说这种情绪会影响人的免疫系统,使人容易生病。

 

那么可能有人就会说了,我快快乐乐的活着不好吗?其实人活着就是个命,我生在富贵人家就可以衣食无忧,我活在穷人家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其实人活着还是看命的,不是吗?

作者是这样回答的:

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日而异,甚至因时而异。因此,我们不是问生命的一般意义为何,而是问在一个人存在的某一时刻中的特殊的生命意义为何。
通俗的说就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命,但如果你拼了,就有希望,不拼就可能会越来越差。

而应对这些指望出生在富贵人家,天上掉馅饼的人,他是这样说的:

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对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对我们有何指望。我们不应该追问生命有何意义,而应该明白自己无时不在接收生命的追问。

这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我从来没想到原来无时无刻, 这个世界都在向我追问,而我的选择则决定了我生命的意义。我每天都在想什么是生命的意义,可是后来才发现,想是没有用的。而是要靠行动来说明,就好像书里的这段话一样。

面对生命的追问,我们不能以说话和沉思来答复,而该以正确的行动和作为来答复。到头来,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

 

那么,我们应当以什么来回应生命的追问呢?

作者是这样说的: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
我们面对生命的追问时,要假设自己已经生活在第二度的生命中,并假设你第一次作错了,而现在还可能作错一样。
这种态度,使人意识到生命的有限,体悟到人由自身及生命中所创获的一切都具有决定的意义。

 

前面说的都是被动的回应,那么,我们应该通过哪些方式去主动寻找生命的意义呢?作者提供了以下三种方式:

1、创造、工作。
2、体认价值(a、借由体验某种事物。b、借由体验某个人,如爱情)
3、受苦

然后他又说到了生命中的空虚,为什么人会觉得空虚呢
他认为是因为到了当时当日,我们已经不像动物一样通过本能给我们提供行为指导,很多时候传统也并不能给我们任何指导,
所以我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越来越听从别人要你去做什么。
举个例子,当一周的匆忙结束,而内在的空虚浮现,使人理会到他对自己的生命不满意时,就会发生星期天忧郁症了。
同时,有时候为了逃避空虚,我们会错把追求权力、金钱、享乐、性欲当成自己的目标。

那么,可能有人会问了,轻轻松松的过不好吗?按这种事事负责的方式不是弄得自己很累很紧张吗?
意义治疗认为寻求意义与价值可能会引起内在的紧张而非内在的平衡,然而这种紧张为心理健康是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
人真正最需要的并非不紧张,而是为了某一值得的目标而奋斗挣扎。他所需要的不是不惜任何代价地解除紧张,而是唤醒那等待他去实现的潜在意义。

那么,意义治疗和其它心理学有什么区别呢?
同心理分析比起来,意义治疗是较少回顾与较少内省的方法。意义治疗的焦点是放在将来,也就是说,焦点是放在病人将来要完成的工作与意义上。
其他心理学派的对比,意义治疗的核心是”求意义的意志”(a will to meaning),而弗洛依德心理分析学派讲究的是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阿德勒心理学派着重的是求权力的意志”(the will to power)。

精神分析的对比,意义治疗认为,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关怀是实现意义与价值,而不仅仅为了满足驱策力及本能,或只是为平衡协调原我,自我、超我间的冲突;或只是为了去适应社会与环境而已。

 

对于这种关注未来的态度,有一句话说的很好:

悲观主义者悲叹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时间越来越少。而积极主义者把每天的成就写进日记。他可以从日记中品尝自己丰富的时光。
即使他发现过去年轻的时光已不在,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就因为年轻人有很多可能性和将来吗?这时候我只需要对自己说,这对我已经不是可能性,而是事实了

所以生命中唯一短暂的是潜力,潜力一旦成为现实,就已经成为了过去。然而,凡存在过的,会永恒地存在,因此它们就从短暂性中被解救及被保存起来。

 

 

在本书的最后,他还讲解了经常出现的两种心理问题,过分害怕(畏惧症、强迫症)和过分需要

关于过分害怕

他说害怕为事故之母。一人所预期的害怕会变成真的。对于这种过分害怕的人,我们可以采用矛盾取向法去治疗。

那么什么是矛盾取向法呢?
此法是使畏惧症的病人故意去要主动去害怕他所害怕的东西,甚至只一刹那时间也好。使病人忙忙从恐惧变成可以幽默的自嘲。

对于过分需要,他是这样说的:
过分的需求一个东西,反而会使愿望落空。因为过分意愿表现了你过分关注了一个东西,而忽略了其他。同时还容易用力过猛,过犹不及。

最后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这本书:
做人嘛,就应该向前看。活着的话,最重要的当然就是追寻生命的意义。那如何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呢,作者告诉我们生命没有绝对的、适用于每个人的意义,每个人的生命意义都不一样,每时每刻的生命意义也会不一样。我们不是要去问一个答案、而是我们要行动去给出一个答案。生命无时无刻都在给我们提出问题,但我们则需要通过行动去回答这些问题,同时书写自己的命运。在这点滴的行动中去创造生命的意义。在这个追寻的过程中,我们不要害怕追寻意义让自己的内心变得紧张和有压力,因为如果生活没有任何压力,天天享乐,那我们不会有任何的进步,紧张和痛苦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成长。同时,我们在这个追求意义的过程中也不要过于过分的追求,我们应当明白过分追求是反而得不到想要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过于的害怕及焦虑,害怕和焦虑都是纸老虎,只要我们做了之后,就会发现这其实没什么。我们应该努力奋斗、超越自己。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