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到年底,做了年计划和回顾,总会对自己当初订立的那些目标产生怀疑。我真的想去做吗?这些目标对我来说真的有这么重要吗?而我现在朝九晚五的工作真的那么重要吗?工作仅仅是为了赚钱吗?如果所有人最终都要迎接死亡,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为了什么?努力还有什么必要吗?
怀着以上的这些疑问,我打开了这本《追寻生命的意义》,希望能从书中找到答案。果不其然,我要的东西就在书的里面。
内容简介
首先介绍下作者,作者维克多·弗兰克是是一位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维也纳第三代心理治疗学派 – 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Existential Psychoanalysis)的创办人。
然后简单的介绍下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介绍了作者作为精神科医生被纳粹关进集中营,然后在营内九死一生,最后死里逃生的故事。第二部分介绍了作者创造的意义疗法,并讲述了意义疗法的作用,优势以及分享了一些案例。作者希望通过他的经历和他的意义疗法,我们最终能够明白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重点摘要
下面是我整理的书中的一些要点。
在集中营的经历中,他提到了集中营中的俘虏从初到营的震惊(只留下一小部分的青壮年,其它的妇女儿童都送到毒气室杀死了。),到入营后的冷漠麻木(唯一的念头只有活下去,乃至对身旁的尸体都麻木了),到最后出营后的慢慢恢复,对作恶无所谓的态度(不敢相信,感觉还是梦/觉得自己被虐待的这么苦,就可以做一些坏事了)
然后他着重讲述了集中营中的苦难,以及他对苦难的理解。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苦难重重,但是每一种苦痛,如病痛、死亡、离别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这些痛苦的背后都有着它特殊的含义。你只有找到了困难背后的意义,你才能经由苦难而成长。而如何去面对苦难呢?他提出了以下几个方法:
- 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则任何苦难都难以打倒你。(作者提到他在集中营内想自杀的时候,想到需要完成自己精神分析的手稿,所以他为了完成手稿并出版而强忍痛苦)
- 借助内心爱的力量去面对苦难(作者提到他极度痛苦的时候,就想到他深爱的妻子,想到妻子的精神与他同在,瞬间整个人就好似从地狱置身于天堂)
- 借助幽默自嘲的力量去面对苦难(作者在集中营中的日子,除了痛苦就还是痛苦,于是他发明了一个娱乐活动,就是每天和狱友编一个笑话,用来自嘲。比如离开集中营后还想着要报到之类的)
那么,痛苦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他是这样说的:
那么面对痛苦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选择逃避呢?
而这个机会能让我们超越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成长。
再加上逃避的次数多了,不免就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信心,慢慢的人就会丧失生活的斗志,变得消沉。顺带一句,据说这种情绪会影响人的免疫系统,使人容易生病。
那么可能有人就会说了,我快快乐乐的活着不好吗?其实人活着就是个命,我生在富贵人家就可以衣食无忧,我活在穷人家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其实人活着还是看命的,不是吗?
作者是这样回答的:
通俗的说就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命,但如果你拼了,就有希望,不拼就可能会越来越差。
而应对这些指望出生在富贵人家,天上掉馅饼的人,他是这样说的:
这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我从来没想到原来无时无刻, 这个世界都在向我追问,而我的选择则决定了我生命的意义。我每天都在想什么是生命的意义,可是后来才发现,想是没有用的。而是要靠行动来说明,就好像书里的这段话一样。
那么,我们应当以什么来回应生命的追问呢?
我们面对生命的追问时,要假设自己已经生活在第二度的生命中,并假设你第一次作错了,而现在还可能作错一样。
这种态度,使人意识到生命的有限,体悟到人由自身及生命中所创获的一切都具有决定的意义。
前面说的都是被动的回应,那么,我们应该通过哪些方式去主动寻找生命的意义呢?作者提供了以下三种方式:
2、体认价值(a、借由体验某种事物。b、借由体验某个人,如爱情)
3、受苦
然后他又说到了生命中的空虚,为什么人会觉得空虚呢?
所以我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越来越听从别人要你去做什么。
举个例子,当一周的匆忙结束,而内在的空虚浮现,使人理会到他对自己的生命不满意时,就会发生星期天忧郁症了。
同时,有时候为了逃避空虚,我们会错把追求权力、金钱、享乐、性欲当成自己的目标。
那么,可能有人会问了,轻轻松松的过不好吗?按这种事事负责的方式不是弄得自己很累很紧张吗?
人真正最需要的并非不紧张,而是为了某一值得的目标而奋斗挣扎。他所需要的不是不惜任何代价地解除紧张,而是唤醒那等待他去实现的潜在意义。
那么,意义治疗和其它心理学有什么区别呢?
和其他心理学派的对比,意义治疗的核心是”求意义的意志”(a will to meaning),而弗洛依德心理分析学派讲究的是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阿德勒心理学派着重的是求权力的意志”(the will to power)。
和精神分析的对比,意义治疗认为,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关怀是实现意义与价值,而不仅仅为了满足驱策力及本能,或只是为平衡协调原我,自我、超我间的冲突;或只是为了去适应社会与环境而已。
对于这种关注未来的态度,有一句话说的很好:
即使他发现过去年轻的时光已不在,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就因为年轻人有很多可能性和将来吗?这时候我只需要对自己说,这对我已经不是可能性,而是事实了。
所以生命中唯一短暂的是潜力,潜力一旦成为现实,就已经成为了过去。然而,凡存在过的,会永恒地存在,因此它们就从短暂性中被解救及被保存起来。
在本书的最后,他还讲解了经常出现的两种心理问题,过分害怕(畏惧症、强迫症)和过分需要。
关于过分害怕
那么什么是矛盾取向法呢?
对于过分需要,他是这样说的:
最后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这本书: